话剧《契诃夫的餐桌》日前在北京上演,首轮演出了三场,好评如潮。二轮进行加演,刚开票即售罄。该戏最大的特点也是它被谈论的焦点就是在舞台上真吃真喝。
《契诃夫的餐桌》故事分三场。第一场,表现当年俄罗斯莫斯科艺术剧院排演《海鸥》,剧作家契诃夫和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、梅耶荷德边吃西餐边争论应该如何演戏。舞台上一桌真的正宗高级西餐、洋酒。契诃夫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真吃,后来上场的演员也跟着大吃大喝,那叫一个香。第二场,表现的是前几年中国某剧团因演出《海鸥》不卖座,制作人和导演、演员吃饭商量下边要怎么办。西餐撤了,上来一个热气腾腾的铜火锅。现切的新鲜涮肉片,小料、配菜齐全,制作人、导演、演员一起开涮,喝的是中国白酒,把观众都给吃饿了。第三场,是第一场的几年后,契诃夫和斯坦斯拉夫斯基喝着咖啡讨论已经火遍世界的《海鸥》之种种他们都不能理解的现象。场景又回到莫斯科,涮羊肉撤了,取而代之的是俄式甜酒,契诃夫和斯坦尼认真品酌。
【资料图】
舞台上的人物真吃真喝,谈论的则是戏剧表演问题。
契诃夫认为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演员表演不真实,他认为他写人物全在细节里,如果演员表演不真实就完了。斯坦尼认为艺术有艺术的真实,不能把生活真实搬到舞台上。斯坦尼是最讲究体验的,但演员也要用表演技巧来完成角色。斯坦尼的学生梅耶荷德则表示,表演的真实在于调整演员的状态。他让一个演员在舞台上猛跑,然后突然停下,马上说台词,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确实不是演出来的,因为演员真喘不上来气了。中国制作人认为,他们的《海鸥》演出观众不爱看,是因为演员的表演不真实。中国导演强调:“我要创新!”制作人则强调:“我要票房!”双方边吃边吵,真吃真吵,演得倒是很真,没有表演痕迹。最后,世界各剧院纷纷上演《海鸥》,盛况空前。但是关于它受欢迎的原因却众说纷纭。“中国让三姊妹等待戈多”,这种说法让契诃夫和斯坦尼都彻底懵了。
真吃真喝就是好戏吗?这是编导杭程提给观众的问题。不是有人说中国演员演戏不真实所以不好看吗?这回,让演员在舞台上真吃真喝,你们爱看吗?
观众果然爱看。
这很戏剧。
在表演上,是体验派还是表现派,几十年来吵来吵去,中国把丰富多样的世界表演领域,划分为两大派,一派是斯坦尼代表的体验派,一派是中国传统戏曲表现派,还有一个布莱希特的表演体系,有人认为那是在学习中国戏曲基础上的“间离派”。1962年,黄佐临先生在即兴发言中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、布莱希特、梅兰芳的风格比较后,那么即兴一说,就成了金科玉律的“世界三大表演体系”,其实世界上从来没有所谓的“三大表演体系”一说。黄佐临先生只是借用京剧的比较来介绍他国戏剧风格样式,并未在任何文字里表示这就是“世界三大表演体系(或流派)”。所以,全世界搞表演的人,没人知道三大表演体系是这么分的。
《契诃夫的餐桌》在真吃真喝中讨论舞台上表演的真假问题,确有代入感。亚里士多德认为:“戏剧就是模仿。”一开始,戏剧之所以有人看,就是因为模仿得像,模仿得越像,越能显示模仿人的表演天赋,看的人喜欢,戏剧就此产生。什么叫像?究其本质就是真实。后来戏剧表演发展为在简单模仿的基础上要有美的欣赏价值,这就上升到了艺术美的层面。而艺术美如果脱离了真实,则丢失了美的基础。如何在美中看到真,就需要表演者演出人物的内心。美而有魂,方是艺术。
魂是什么,它就是人物的内心。让观众看出人物的内心,才能产生共情。这不是很容易吗,为什么表演会虚假呢?学过表演的人都知道要分析人物,分析人物的内心,分析人物关系,也都掌握了一定的表演技巧,怎么还会在舞台上有虚假的表演呢?《契诃夫的餐桌》中给出了答案:“其实,这部戏想说的是,真诚是我们在戏剧场里相遇唯一的理由。”
真诚,和真实不一样。真实是表面看到的现象,真诚是人物内心的感受。我想,这可能说出了当前中国戏剧遇到的最大问题——缺乏真诚。没有真诚,哪来真实?
演员表演不真实,是因为演员对剧本人物分析不透彻,还是导演把握人物不准确?都有可能。我看了许多戏,我认为最有可能是剧本写的人物不真诚。剧本中的人物不真诚,导演就无法让演员真诚,演员也无法真诚,没有真诚,自然无法真实。文学是人学,演戏其实就是演人。如果戏剧人物经不住思维逻辑分析,演员是无法做到表演的真实的,导演也无从把握一个不正常的人的行为动作。
我们目前太多的戏,原创的戏,强调正确,强调正义,强调背景真实,正能量,这没错,但对细节却往往忽略。细节的不真实,破坏了人物的真实性,人物不按人物的逻辑行动,人物不真实,别的再真实也站不住,那不是戏,那是史。而了解历史,应该去档案馆,而不是进剧场。我这几年看戏能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哪一句词是不由衷的,这样的表演,怎么可能真实?
当然,有了好剧本,演出也可能不受观众喜爱,那就是导演和演员或其它方面的问题了。现在,一些剧团独辟蹊径,绕过现实题材,忽略时间、地点,但人物的逻辑细节的表现非常真实,真实到逼人,这样反而在艺术上实现了更大的自由度,在细节上有更真实细腻的表演。这样的戏,观众就爱看。
回到《契诃夫的餐桌》,剧中扮演契诃夫和斯坦尼的演员基本不像那两个人物,但因为他们真吃真喝,讨论的问题也是观众听得懂的问题,是喜欢戏剧的观众很关心的问题,观众就认可这两个并不像历史人物的人物。第二场戏里,中国演员在舞台上敞开吃喝,讨论的问题差不多是现在的观众都关心的问题,他们吵得很真诚,差不多都是现在的制作人、导演、演员在现实创作中会遇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,他们不用演,把真话嚷出来,观众就看得过瘾。
观众进剧场,是来欣赏艺术的。戏剧人应该在戏剧这门艺术上多下功夫,让观众得到艺术的享受。在舞台上真吃真喝,当然也能让观众享受。原因是真实,是真诚。那么,是不是以后的戏就都应该这样真吃真喝?那肯定不是,《契诃夫的餐桌》也一定不是为了表达这个意思。舞台还是要有假定性,离开了假定性,戏剧就失去了多样性。但说教、不由衷和不真诚应该远离戏剧。因为,这样的“艺术”往往脱离人物。脱离了人物,演员在舞台上就无法真实。
那还不如真吃真喝。
作者:李龙吟(北京戏剧家协会名誉副主席)
编辑:范昕
策划:陈熙涵
责任编辑:邵岭
*文汇独家稿件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